(相关资料图)

上回说到,年幼的曹操有着浪荡形骸的性格,很少有人能够欣赏他,但当世名臣桥玄、许劭都对曹操赞誉有加,在洛阳北都尉时期敢于对抗宦官,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后来,宦官集团只能把曹操贬到顿丘做县令,在那个时候,曹操做出了不小的成绩,曾经用这个例子来教导自己儿子曹植需要努力。

《曹瞒传》:近习宠臣咸疾之,然不能伤,於是共称荐之,故迁为顿丘令

《三国志·曹植传》:太祖征孙权,使植留守邺,戒之曰:"吾昔为顿邱令,年二十三。思此时所行,无悔於今。今汝年亦二十三矣,可不勉与!"

这时候的曹操仍然是充满了对汉室的期望,他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,写了不少的奏章给汉灵帝,却石沉大海,曹操开始觉得,这个汉室是否是无药可救了?我这么做是不是徒劳的呢?最终,曹操释怀了,反正皇帝他不重视,我这么热情,又有什么用?

《魏书》: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,奸邪盈朝,善人壅塞,其言甚切;灵帝不能用。是后诏书敕三府:举奏州县政理无效,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。三公倾邪,皆希世见用,货赂并行,强者为怨,不见举奏,弱者守道,多被陷毁。太祖疾之。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,因此复上书切谏,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。奏上,天子感悟,以示三府责让之,诸以谣言徵者皆拜议郎。是后政教日乱,豪猾益炽,多所摧毁;太祖知不可匡正,遂不复献言

但很快,曹操没时间感伤了,因为黄巾起义爆发了,起初,没有官员重视这件事,只是觉得张角在匡扶汉室,只是信奉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没心思去管别人的事情,用各种手段榨出一点点的油水,供自己享用,至于百姓,谁在乎呢?曹操毕竟见过很多这样混吃等死的官员,压榨百姓的官员,他可能想过,物极必反,百姓走上造反之路怎么办?我得拯救他们。

此时,皇甫嵩和朱儁陷入到与黄巾军的死战当中,似乎没有胜利的希望。哨兵带来了好消息:“这些黄巾军用草木结成营寨。”

“我有破解的办法了。”皇甫嵩灵光一现,告诉士兵们:“准备火把,今晚要用!”哨兵前去传令,皇甫嵩正迫切希望风能够站在他们这边。

今晚,风势正好,皇甫嵩喜不自胜,命令士兵不得喧哗,轻轻走路,士兵们一步一步地接近黄巾军的营寨中,营寨周围,士兵们正呼呼大睡。

到了预定的地点,皇甫嵩用手示意,士兵们抛下火把,点燃营寨,随即大叫道:“起火了!起火了!”呼喊声遍布了营寨中,黄巾军士兵在朦胧睡意中,匆匆拿起兵器迎战,却只有一种宿命。曹操远道而来,看向火光,感叹道:“这种方法,对付黄巾军还好,对付其他强大的对手,恐怕没那么容易。”觉得这种方法应用范围较小。来不及细想,曹操还得完成任务,帮皇甫嵩他们击破黄巾军的围困圈中。很快,曹操立功了。

推荐内容